新闻动态
News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簪星曳月·花丝镶嵌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簪星曳月,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传递着来自中国的极致手工艺之美。其制作的工艺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手法,制成各种器物;二是镶嵌,即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或凹槽,镶以宝石、珍珠等。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02-23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美奂美轮·彩锦绣
南通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土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锦绣。
2024-02-19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惟妙惟肖·仿真绣
1904年,“神针”沈云芝的绣品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寿礼进献,备受赞赏,赐“寿”字。沈云芝遂易名“沈寿”,后赴日本交流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任绣工科总教习,并应张謇之邀赴江苏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沈寿“以新意运旧法”,吸收西洋美术精华,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立了“细”“薄”“匀”“净”的“南通仿真绣”,使刺绣艺术达到更新的高度。南通地区则誉之为“沈绣”。
2024-01-22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锦绣繁华·景泰蓝
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朝蒙古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进入西亚,俘虏了大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华美日用品的工匠,他们带着阿拉伯地区金属胎珐琅制品的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这一制作技艺落地中原后日趋成熟,因其在明朝代宗景泰年间盛行,且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01-08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挥翰成章·徽笔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2009年,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珪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钟灵毓秀的黄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
2023-12-25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万载存真·徽墨
中国黄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四处文化自然双遗产之一。风景绝佳,人文瑰丽的神奇土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2-18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文武七弦·古琴艺术
传说伏羲作琴,舜定琴为五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是为宫弦、商弦、角弦、徵弦、羽弦。周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周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自此合称文武七弦琴。随着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为区分钢琴,遂被称为古琴。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12-18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莹润有灵·雕漆技艺
雕漆,燕京八绝之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雕漆技艺,是在木、铜等胎体上,用大漆层层髹到适当厚度,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再进行加工雕刻的复杂工艺。制造雕漆的主要原料大漆,又名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纯天然树汁,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优良特性,且极具莹润透体的光泽。2006年,雕漆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