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簪星曳月·花丝镶嵌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簪星曳月,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传递着来自中国的极致手工艺之美。其制作的工艺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手法,制成各种器物;二是镶嵌,即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或凹槽,镶以宝石、珍珠等。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作品

 

      花丝镶嵌历史悠久, “丝”在殷商青铜器物上已经出现,“嵌”则体现在春秋战国的琉璃嵌和玉石嵌上,至北齐工艺日趋精美,在唐代得到高度发展,到宋元时期已经相当成熟。明代花丝镶嵌达到巅峰阶段,集传统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现留存于世且最著名的花丝镶嵌编织作品,当属明代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这顶金冠由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出花纹,薄如轻纱,整个金冠重仅826克,缀有游龙戏珠图案,外观看不出任何接口,真正的“天衣无缝”。清代花丝镶嵌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近年来,濒临失传的花丝镶嵌再度站上时代的舞台。202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颁授的“七一勋章”运用了精湛的花丝工艺。

 

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花丝镶嵌花样繁多,工艺复杂。根据设计图纸所需备料、化料,将金银铜等金属融化成液体倒入模具凝固成为条块状;通过拔丝板将金属块拔成可至0.26毫米的丝;将两条素丝搓成麻花状,搓至少3至4次才能将丝搓紧;通过压片机压成不同厚薄的扁丝,用于做边框;掐丝,根据图纸掐成所需的丝;填丝,将制好的花丝按规律填入轮廓内,要均匀顺畅、严丝合缝;攒活,按图纸设计的要求将作品所需的各个部件准备好,归拢在一起,安排好次序,不可丢活落件;焊接,是花丝镶嵌中难度系数较高的流程,要手稳眼快,火候不够会导致开焊散活,火候过甚则会使花丝留痕。镶嵌的手法更加多样,将金银薄片锤成器皿、錾出花纹图案、做成精致的托或凹槽,最后缀以珠宝玉石“镶好、镶平、镶俏”。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展现精雕细琢的美。

 

花丝镶嵌技艺流程图

 

      钮冬蕊,师从北京花丝镶嵌第四代传人钮永禄先生学习花丝镶嵌技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中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员,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珠宝首饰行业匠心人物。钮冬蕊自幼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对花丝镶嵌技艺便十分感兴趣。

 

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钮冬蕊

 

      近年来,钮冬蕊老师致力培养面临就业压力、有强烈意愿学习花丝镶嵌技艺的学徒来传承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年失业学徒何雨轩说:“我觉得要找到真正热爱的就业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团善昌南项目首先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去传承花丝镶嵌这门技艺;其次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就业机会,我非常感谢这次项目。”

 

钮冬蕊老师授徒传艺

 

      毕业生学徒李佳怡说到:“我从毕业以来尝试就业很多次,期间短暂的在几个工作室工作过,但均以失败告终。我在学校学的内容跟工作所需的技能匹配度不高。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所以我非常珍惜团善昌南项目给我提供的学习花丝镶嵌技艺的机会,同时这次项目也确确实实地缓解了我的就业压力。”

      师带徒的传承方式不仅能够让学徒们更好地掌握花丝镶嵌的制作技艺、保证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品质,同时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钮冬蕊老师授徒传艺

 

      钮冬蕊说:“团善昌南项目给了我们特别大的帮助,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学费很高,并且也有很严格的招学员标准,很多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对花丝镶嵌技艺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暂时没有能力承担学费。所以团善昌南项目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进修机会,使得他们能够与市场更接轨。一方面能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我又真正的吸纳了想钻研花丝镶嵌技艺的学徒,所以我非常感谢团善昌南这个慈善项目。”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助力改善非遗传承难、稳定就业难。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

 

 

 

 

首页    项目活动    团善昌南项目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簪星曳月·花丝镶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