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举办“艺堂课·觿遇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多彩非遗技艺在校园绽放新光彩
为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民族文化,让青少年儿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脸谱的魅力,基金会于12月8日在八一学校开展了10课时“艺堂课·觿遇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活动分别邀请到京剧脸谱非遗传承人林爱幸、张琪老师,开展“画脸谱,识国粹”京剧脸谱手绘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刘晓迪、郑蝴蝶老师,开展中国剪纸体验课;中国结手艺传承人齐微微、赵辉老师,开展结编制体验课;中国风车手艺传承人王国华刘文填老师,开展风车制作体验课;毛猴手艺传承人田靖、蓝晶老师,开展毛猴制作体验课。
活动现场,非遗老师们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了各自领域的基础知识,如京剧脸谱的基本知识、剪纸的历史、中国结的编织技巧等。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认真学习和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脸谱、剪出精美图案、编织中国结、制作风车和毛猴。一张张惟妙惟肖的脸谱、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一个个精致的中国结、一只只色彩斑斓的风车和一只只可爱的毛猴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拉近了孩子们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距离,引导孩子们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从而有意识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他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了京剧文化、剪纸艺术、中国结编织、风车制作和毛猴制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怀。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基金会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体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艺堂课·觿遇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手工体验课程,不仅让青少年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们将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