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机构要闻

  • “艺堂课·觿遇美术”项目参观美术展览活动员满结束

    蒲公英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北京,但是对北京的公共艺术资源基本上不了解,父母平时工作也非常的忙碌,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通过基金会的支持,学校有机会组织学生尽可能多的艺术学习的参观体验。

    46 2024-04-29
  • “艺堂课·觿遇美术”项目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邀请青年艺术家进校园给学生开展一系列课程、讲座等活动,启发并带领学生用雕塑、版画、装置艺术的方式进行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浓厚的艺术氛围会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美的熏陶。让同学们不用走出校门就能机会接受艺术的熏陶,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学习中,多种形式的艺术学习可以打开学生的艺术视野,拉近他们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蒲公英的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32 2024-04-22
  • “艺堂课·觿遇美术”项目“我的方寸故事”场景还原课程圆满结束

    “我的方寸故事”的是在清华大学博士后高选宸老师和几位青年艺术家,以及蒲公英美术老师裴广蕊的共同带领下开展的课程。课程中,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素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模型创作。目标是锻炼学生对生活场景中美与趣味的觉知,增强创造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掌握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多种材料制作模型的方法,转变看待日常场景的视角,获得对生活和对艺术更多的热爱,增强与自己家庭情感链接的深度。

    16 2024-04-15
  • 基金会举办“艺堂课·觿遇非遗”文化艺术馆参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扎实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基金会于2023年3月,成功举办了4场别开生面的“艺堂课·觿遇非遗”参观文化艺术馆活动,共吸引了来自房山区中心小学、芦村小学及望楚小学的近两百名师生热情参与。

    63 2024-03-29
  •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簪星曳月·花丝镶嵌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簪星曳月,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传递着来自中国的极致手工艺之美。其制作的工艺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花丝,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手法,制成各种器物;二是镶嵌,即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或凹槽,镶以宝石、珍珠等。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4 2024-02-23
  •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美奂美轮·彩锦绣

    南通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土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锦绣。

    31 2024-02-19
  • “艺堂课·觿遇非遗”年底成果展圆满落幕

    在岁末年初之际,由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精心筹备的“艺堂课·觿遇非遗”年底成果展于近日在北京成功举办,吸引了超过3000名观众前来观展,共同见证了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卓越表现。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艺堂课·觿遇非遗”活动中学生们一年来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

    38 2024-01-31
  • 北京觿堂文化艺术基金会“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惟妙惟肖·仿真绣

    1904年,“神针”沈云芝的绣品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寿礼进献,备受赞赏,赐“寿”字。沈云芝遂易名“沈寿”,后赴日本交流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任绣工科总教习,并应张謇之邀赴江苏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沈寿“以新意运旧法”,吸收西洋美术精华,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立了“细”“薄”“匀”“净”的“南通仿真绣”,使刺绣艺术达到更新的高度。南通地区则誉之为“沈绣”。

    36 2024-01-22